飞机落地时,樟宜机场的玻璃穹顶,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像一块棱镜,将这座城市的秩序与野心悄然铺陈,借着本次中欧创业营的东南亚考察之行,让我有机会慢下节奏,近距离的感受,新加坡这座“花园城市”的智慧法则。
全球化战略
在夹缝中重构“生存方程式
新加坡的GDP增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全球经济冷暖。2024年,这里的经济以4.4%的增速刷新三年纪录,背后是制造业电子集群的复苏、金融业交易的活跃,以及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精准卡位。
新加坡没有丰富的资源,但做到了把人和技术都变成了资源。没有铁矿,就把硅片变成黄金;没有石油,就把金融服务变成黑金。这种危机感催生了它的独特韧性:当零售业因国民海外消费收缩时,外向型产业却逆势扩张;在贸易摩擦与地缘冲突的阴云下,新加坡选择以“轻资产”撬动“重价值”,让金融、信息通信等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极;即使面对贸易壁垒,仍能通过CPTPP、RCEP等多边协议,在变局中维持“超链接”状态。
这让我想起公司近年布局数字化的决策——未来的竞争力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能否在价值链的高处站稳脚跟。新加坡并不生产芯片设备,却能通过制定数据标准,成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路由器”。
与其在红海市场争夺份额,不如将二十年积累的行业know-how转化为数字化工具,为上下游伙伴提供智慧系统与AI模型,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到“产业解决方案平台”的转变。
AI重塑企业生态
从“工具依赖”到“思维共生
穿行于新加坡的城市街巷,我时常恍惚:这里究竟是城市,还是精密运转的机器?在2024智能城市指数中,它位列亚洲第一,全球第五。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无数细节的叠加:交通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实时调度公交班次;组屋屋顶的太阳能板为社区供电;甚至每一棵行道树都被录入数据库,定期接受“体检”。政府将“净零排放”写入2050年目标,用政策引导企业转向绿色科技。
当下,AI 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各个领域。此次考察之行,我反复验证着一个判断:AI对企业的颠覆性,不在于替代多少岗位,而在于重塑价值创造的逻辑。企业与员工的进化不能只局限于“用AI做事”,更需转向“与AI共思”。
那么,如何让AI成为员工的“第二个大脑”,促进员工实现从“技能培训”到“认知进化”的跃迁?这成为了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问题。我们正在推出的AI赋能计划,预期在未来一年内通过AI助手向每位员工提供定制化、针对性的AI工具培训,帮助他们尽快实现从“执行者”到“决策者”的转变。
在南洋理工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接口思维”——它不追求全产业链的自给自足,而是专注于成为全球资源的“连接器”。这种模式不仅体现在国家战略层面,更深入到企业组织设计中,包括这里的科技创新也始终带着全球化的基因,不是各顾各的闭门造车,而是政府以“连接者”姿态搭建平台,吸引跨国公司、初创企业与科研机构共舞。2024年,其全球创新指数跃升至历史新高,印证了这种开放策略的成功。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公司在2024年底结合“量子管理”理念进行的小微组织战略调整。新加坡过去的实践表明,“小微”不是简单的规模拆分,而是通过数字化和全球化重构组织能力。若止步于内部资源分配,不过是把大船拆成小艇,真正的突破在于像新加坡那样, 让每个单元都成为“全球资源接口”。
民营企业座谈会
未来已来 唯变不变
2月17号,落地新加坡的第二天,备受瞩目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京召开,作为民营企业家,我也是时刻关注着会议动态。伴随着AI浪潮席卷全球,给各行业带来巨大变革,民营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探索精神,在AI领域积极作为。从智能生产到智慧服务,它们利用AI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与适应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
此时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与支持以及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涵盖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扶持力度等,为民营企业在AI浪潮中发展筑牢根基。
未来,在AI技术的赋能和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民营企业必将不断探索创新,实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国经济也将借此东风,驶向更辉煌的明天。
回望过去的另外三条小龙,路径已现分野:韩国倾力扶持三星、现代等财阀巨头;台湾依赖台积电的单点突破;香港仍在金融与科创的夹缝中探索。新加坡的独特在于,它既不像韩国般“重资产投入”,也不似香港般“自由放任”,而是以政策引导资本、人才、技术的跨境流动。对比之下,这里的创新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全球接力赛”,正如某位同行企业家说过的:“这里没有主场,只有全球战场。”
离开前夜,漫步滨海湾,鱼尾狮静静凝望远方,金沙酒店的灯光在夜色中流转如星河。新加坡的崛起,从未依赖地理禀赋或历史偶然,而是将危机感转化为前瞻性,用制度保障创新,以开放拥抱变革。
全球化的未来或许充满不确定性,但它的经验或许证明了,真正的竞争力,在于能否在变化中重构自身,将“小”转化为“精”,将“挑战”转化为“跳板”,于企业而言,或许亦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