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资讯中心

业内20年专业锤炼、促进环保行业新业态融合

对话优才:在技术深水区,与元琛共赴创新之约

发布日期:2025-05-29  浏览次数:194

返回列表

2025 年,元琛科技研发工程师徐奎的名字接连出现在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个人名单与新站高新区职工 “五小” 创新二等成果榜上。而在元琛科技展厅的优秀员工风采墙上,他的照片正对应着企业人才梯队中 “优才” 的成长刻度。

从 2018 年初入公司的工艺技术员,到如今主导脱硝技术突破的研发骨干,徐奎的七年职业轨迹,不仅是个人从“宝贝”到“优才”从 “问号青年” 到 “解题专家” 的蜕变史,更折射出元琛科技 “七级人才梯队” 战略如何将个体成长融入企业创新脉络,诠释着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实践真谛。

 

 

扎根一线:在实践中筑牢创新根基

从理论到实践的破壁者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的根必须扎进生产现场。” 回忆起入职初期,徐奎对 2018 年 4 月 18 日那个走进元琛车间的清晨仍记忆犹新。作为工艺技术员,他深入生产现场,主动扎根混炼、挤出、干燥等生产环节,在钢铁烧结机超低排放改造的关键期,以顶岗实操的方式积累了宝贵的现场经验。“当时每天带着笔记本收集设备参数,把文献里的催化剂配方理论和车间的原料配比反复对照,发现理论最优解在实际生产中可能因物料指标、设备磨损而失效。” 这种 “学中干、干中学”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重塑理论”的模式,让他快速掌握了产品制造全工艺链,为企业在钢铁烧结脱硝市场抢占先机奠定了工艺基础。

 

 

技术服务深耕:在客户痛点中孕育研发创新

从服务现场到研发原点的需求传导

 

在担任技术服务工程师期间,他的足迹遍布在我们全国各个项目上,深入客户现场,了解客户深度需求和行业痛点。非电行业原烟气温度低,烟气补热导致的运行费用高的问题、垃圾焚烧烟气水含量高的问题、玻璃炉窑、生物质炉窑烟气碱金属含量高的问题......那些刻在工作日志里的客户痛点,最终都成为研发创新的起点。“在现场闻过氨水的味道,才知道研发不能只看实验室数据;见过业主因环保不达标被迫停产的焦虑,才明白技术的价值在于解决真实问题。” 徐奎的这段话,道破了从技术服务到研发创新的底层逻辑 ——当工程师的双脚沾满现场的尘土,手中的图纸才会生长出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力量。这也正是元琛科技 “以客户为中心” 创新体系的生动注脚:让服务现场成为研发的 “前哨站”,让客户痛点转化为技术突破的 “指南针”。

 

前沿突破:在行业无人区书写创新答卷

超低温脱硝的破局之战

 

在转型担任研发工程师期间,也是围绕客户深度需求,积极创新,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助力新产品的成功上市。2024 年,在环保政策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一家石灰生产企业因窑炉工艺特殊性,面临烟气温度低(120-140℃)的难题,急需超低温脱硝技术。当时行业内尚无成功案例,业主也因此面临关停风险。为了争取一线生机,业主向政府申请了新技术实验的机会。最初客户是和另外一家国内同行进行合作,但是试了两次,均失败了。最好的效果是撑到了24小时出现了催化剂失活问题,在经过多次失败后客户将希望寄托于我们。在了解客户将面临停产带来的巨大损失后,徐奎带领团队毅然接下了这一挑战,开启了充满艰辛的研发之路。

 

 

在研发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从活性组分的配方开发到载体的成型,一路上不断失败不断复盘,最终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完成了产品的交付。在现场安装调试阶段,更是连夜奋战,确保设备运行稳定。最终,排放数据完全达标,不仅满足了环保排放要求,还为客户节约了升温能耗费用、以及氨水费用,规避了氨逃逸和安全问题。客户对我们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是“行业的一次突破”。

 

如今,这项超低温无氨脱硝技术已成为国内首台套成功案例,在排放指标和使用寿命上远超同行。2025年中试成功的CO催化剂,同样直击行业刚需。这不仅是元琛科技继超低温催化剂之后在环保新材料领域的又一次“技术亮剑”,更标志着企业在行业领域成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这一切的背后,是元琛人百折不挠的研发创新精神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深刻理解。

 

 

结语:人才为基筑创新沃土,零碳生态启数智新程

 

元琛科技以"七级人才生态"为创新底座,构建起“战场育才”、“以创造力为本”的独特范式:技术人才需经生产、服务、研发三重淬炼,让科技创新始终带着泥土的温度。

 

面对全球数智化浪潮,元琛科技以工业AI能碳技术为支点,实现从环保设备商到零碳生态服务商的跃迁。其构建的零碳生态圈,覆盖工业烟气治理、AI智能环保岛、工业生产智能化升级、循环经济、智慧检测、碳咨询及碳资产管理等场景。元琛人用脚步丈量中国工业的减排难点,用技术破解“降碳”与“发展”的方程式。当那些曾停留在论文里的数据,转变为客户电费单上削减的数字;当实验室的AI算法,成为电厂、钢铁厂碳资产增值的密码——这恰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最具生命力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