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不在IT人手里,而在电力专家、基建专家、煤炭专家、医药专家……手里。”
任正非这句振聋发聩的判断,正在成为元琛科技2025年最鲜明的注脚。
作为一家深耕工业环保与能源效率20年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元琛科技没有选择在“大模型军备竞赛”里挤独木桥,而是把实验室搬进了火电厂的锅炉旁、钢铁厂的烟囱下、水泥厂的磨机边——让AI在长满老茧的工业现场长出“新肌肉”。
1.把AI写进“电煤钢”的基因
工业的痛点,从来不是纯技术问题——火电要平衡“烧煤效率”与“减排达标”,钢铁要破解“滤袋更换”与“非停损失”,煤炭要兼顾“生产效率”与“矿工安全”。元琛科技的答案是:让算法工程师退到“辅助位”,把行业专家推到“主导位”。
1 火电领域
元琛与大唐、华能等集团合作,推出“炉膛AI燃烧优化系统”。该系统借助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实现对燃烧过程的实时动态优化,使每克煤释放出1.05克煤的热值。仅一台百万千瓦机组,年节约标煤就达上千吨。
2 钢铁行业
元琛为宝武基地定制“除尘滤料寿命预测模型”,打破以往按固定周期更换滤袋的粗放管理模式。如今,系统可依据实际工况提前预警,实现“按需更换”,使备件库存下降32%,非计划停机降为零。
3 煤炭板块
元琛为陕煤集团打造“井下粉尘AI监测+治理”闭环系统。粉尘浓度从每立方米400毫克降至10毫克以下,用技术守护矿工健康。
这些项目的共同点在于:算法团队仅占1/3,其余皆由一线工程师、车间主任、行业专家主导。正如任正非所说——“行业专家才是算法的真正主人”。
2.用中国“厚势”跑出加速度
工业AI的落地,离不开土壤的滋养。元琛科技的快速成长,背后是独有的“人才、基建、场景”三重厚势。
人才厚势
AI注入“工业基因”。元琛在合肥、南京、新加坡三地布局“AI+工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高校共建“燃烧数字孪生实验室”,构建起“高校基础研究—企业应用转化”的无缝链路。公司每年加大研发投入,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直面工业真问题。
基建厚势
AI搭建“超算平台”。依托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搭建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元琛的AI模型可实时调取全国近万台火电机组的运行数据。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实现训练一个模型,相当于在数字世界中遍历所有电厂。
场景厚势
为AI提供“天然训练场”。中国拥有4000余家规模以上高耗能企业、661座城市的工业集群,这些真实、复杂、海量的场景,成为元琛AI算法迭代的最佳“训练场”。每接入一条新产线,即完成一次算法升级,让元琛的AI解决方案越用越智能。
3.让AI创造看得见的价值
对企业而言,技术的终极价值是落地为效益;对产业而言,AI的核心意义是推动转型。元琛科技用数据证明:工业AI不是“未来概念”,而是当下就能创造价值的“新引擎”。
不追逐虚无的“大模型噱头”,而是把AI扎进工业的土壤,让技术真正转化为“降本、减排、增效”的实际价值。
下一步,元琛科技将启动“十厂百线”战略计划。未来三年,将成熟的AI燃烧优化、AI除尘管理、AI脱硝控制等模块化产品,复制到100条高耗能工业产线。按照规划,这一计划将为客户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200万吨(相当于种植约6.7亿棵树),同时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50亿元——既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实现“绿色”与“效益”的双向共赢。
正如任正非所言:“谁能把AI嵌入行业肌理,谁就握住了未来。”在这条赛道上,元琛科技选择坚持“扎根产业”——与中国工业一起,把算法写进每一克煤、每一度电、每一立方米空气里,让“最后一次技术革命”,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向绿色、智能、高效转型的“下一次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