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资讯中心

业内20年专业锤炼、促进环保行业新业态融合

中国新质生产力长征图——从“辛苦的伟大”到“优雅的强大”

发布日期:2025-09-05  浏览次数:5

返回列表

当昆山某工厂的灯光在凌晨1:30依旧明亮,当制造业老板的日程表被“007”填满,当工程师的键盘声淹没在“996”的疲惫里,这是中国制造业“辛苦的伟大”。光伏、锂电、新能源车等领域拿下五项世界第一,却仍困在“高产出、低利润”的迷局中,行业平均净利率3.8%,低于全球制造业均值6.1%。

未来 15 年,中国制造业需要一场从 “体量领先” 到 “质量突围” 的长征。这条征途的核心,是一条 “微笑曲线 2.0”:左端(资源)是“数据+知识”,右端(市场)是“场景+品牌”,中间(制造)则是“弹性+零碳”。

谁能率先抬升两端,谁就能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让中国制造业从 “伟大” 走向 “可持续的伟大”,从 “辛苦” 迈向 “优雅的强大”。

现状:仍在“1.5 条曲线”上奔跑

中国制造业的“伟大”已在技术层面得到明确印证——光伏、锂电、新能源车、船舶、面板五大领域稳居世界第一,产业规模与技术实力双双领跑全球,但 “可持续的伟大” 仍面临双重困境。

利润曲线方面,行业平均净利率仅 3.8%,显著低于全球制造业 6.1% 的均值,“高产出、低利润” 的发展瓶颈尚未打破;情绪曲线方面,工程师深陷 996 工作模式,企业主常年 007 连轴转,地方政府全年 365×24 小时不间断招商,全链条 “紧绷式” 发展状态难以为继。

结论已十分清晰,中国制造业的 “伟大” 已无需再用技术成就证明,当下更亟待证明的是 “可持续的伟大”—— 如何在持续巩固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突破利润增长瓶颈、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真正走出 “辛苦运转” 的循环,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长效动力。

新质生产力:一次系统级“换引擎”

新质生产力并非单一技术突破,而是 “数据、算力、知识、资本” 四大要素的系统重构,其核心目标是为制造业换上高效运转的 “新引擎”,从根本上破解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这一系统重构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通过各环节的协同联动,让工业生产的核心驱动力从 “资源投入” 转向 “数据与知识驱动”。

具体来看,数据燃料推动 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中类、666 个小类的设备实现 “可计算”,激活沉默的工业数据资产;算力内燃机依托国家算力网与工业边缘云,让每条产线都能实时调用 AI 超算;知识润滑将工程师经验封装为可交易的 “工艺 API”,实现知识的价值变现;资本变速器则以数据生成信用,将贷款审批从 30 天压缩至 3 分钟,为制造业升级打通资金通道。

政府:从“补贴赛道”到“补贴系统”

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变化,政府角色正从过去 “按行业、按产能” 的针对性赛道补贴,转向 “按系统能力提升” 的系统性补贴,通过政策逻辑的重构,为制造业升级铺路赋能,推动产业发展从 “规模导向” 转向 “价值导向”。

在补贴维度,建立 “数据 - 碳排 - 循环” 三维 K 值评估体系,K 值每提升 1% 对应退税比例提高 1%;标准维度强制财政投资项目开放数据接口,未达标不予验收,打破信息孤岛;金融维度将企业碳排、能耗、订单、物流数据接入央行征信,以数据信用替代传统抵押担保;人才维度设立 “工业数据科学” 一级学科,将技师学院升级为 “数字工匠学院”,精准匹配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

教育: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

教育体系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 “人口红利” 向 “工程师红利 2.0” 跨越,关键在于让人才培养体系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深度适配。从宏观方向看,改革重点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构建 “技术 + 数据 + 低碳 + 金融” 多领域融合的培养框架,不再局限于单一技能传授,而是侧重培养具备跨界思维、能应对智能制造复杂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制造业升级奠定核心人力基础。

从实现路径来看,一方面通过建立常态化的终身学习支撑机制,激励制造业从业者持续更新知识体系,避免技能水平与产业技术迭代脱节,确保人力资产随行业发展同步增值;另一方面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向 “数字赋能” 转型,将技术工人的培养目标从传统的 “设备操作能力” 升级为 “数字孪生生产线调试、智能系统运维” 等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能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适配的技能人才保障。

社会:让“卷”升级为“竞合”

社会层面改革的核心方向,是打破制造业 “紧绷式内卷” 困境,构建 “协同式竞合” 生态,推动行业发展从 “低层次内耗” 转向 “高质量共生”。整体思路是从劳资关系、区域发展、行业评价三个维度发力,重塑制造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让 “竞争” 不再是单一的成本比拼、规模较量,而是转向效率提升、价值共创。

一是优化劳资协同机制,通过更高效的沟通协商模式,平衡员工权益与企业效率,减少 “无序加班”“恶性竞争” 等内卷现象;二是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引导不同区域依据资源禀赋发挥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与重复建设,实现产业梯度转移与资源互补;三是建立科学行业评价体系,用多维度客观指标替代单一情绪评判,引导企业将竞争焦点放在质量提升、生态优化、效益增长上,最终形成全行业共生共赢的竞合格局。

企业路线图:打造三条护城河

在新质生产力的转型浪潮中,企业需围绕 “数据价值转化、绿色发展、资源优化” 三大核心,构建起难以复制的三条 “护城河”,在激烈竞争中实现从 “辛苦生存” 到 “优雅盈利” 的跨越。

>>>第一条护城河是 “工艺 API 商店”

工业企业长期积累的设备调试经验、工艺优化诀窍,是隐性且易流失的核心资产。通过将这些经验封装为标准化的 SaaS 化 “工艺 API”,企业可将无形知识转化为可复用、可交易的数字产品 —— 下游企业或同行业伙伴通过调用 API 即可快速复用成熟工艺,企业则按调用次数收取费用。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知识资产的持续变现,更避免了因人员流动导致的技术断层,让核心能力成为长期盈利的 “稳定器”。

>>>第二条护城河是 “零碳订单”

随着全球绿色消费需求升级,品牌客户愈发重视供应链的低碳属性,甚至愿意为 “每度绿电生产的产品” 支付一部分溢价。企业若能率先打通绿电采购、生产用能监测到绿电溯源的全链路,拿到权威绿电溯源认证,就能快速锁定高端零碳订单。

>>>第三条护城河是 “弹性产能池”

传统制造企业常面临 “旺季产能不足、淡季设备闲置” 的资源浪费问题,而接入 “国家产能云” 后,企业可将闲置产线的算力与产能对外开放出租,补充淡季收益;旺季时再从云端回购产能,保障订单交付。

给世界的一句话

中国制造业的再进化,不是零和,而是系统外溢。当中国把“数据+工艺+资本”做成可插拔的公共模块,全球任何一家工厂都能以更低成本接入工业 4.0。

竞争的最好方式,不是筑起高墙,而是共同升级操作系统。